建立完善天然林管护机制和制度,国有天然林由国有林业单位组织管护,集体和个人所有的天然林可以由县(市、区)、乡(镇)政府聘请专职或兼职护林员管护,切实将管护措施全面落实到山头地块,管护责任全部落实到人头,严格考核和奖惩。
另一方面,认为光伏高耗能主要是对光伏生产过程和耗能不够了解。改良西门子法过程中形成副产物四氯化硅(高污染剧毒废液)以及氢气、氯气等尾气。
这种说法从十余年前起源,流传甚广,其实没有事实依据,也不符合中国光伏业现状。但是,中国光伏企业经历了坎坷的大起大落的发展,对光伏产业的质疑也未间断,比如说光伏生产耗能大,污染大,发出来的电还比不上耗电。光伏的灵活性(处处可贴)和普遍性(阳光普照)使其成为未来最具前途的可再生能源,经过政府与太阳能相关行业十余年的努力,中国光伏电站和分布式分别为3712万千瓦和606万千瓦,成为全球光伏发电装机容量最大的国家,光伏制造业已经超越起步发展阶段,进入了成熟发展的阶段。因此,需要解析和改变所谓的光伏高耗能高污染的负面理解。考虑到风电和太阳能发展的困难,政府十三五期间还将从政策上大力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
其次是光伏制造的污染问题。晶硅提纯确实是大规模、高耗能产业。从发电小时数上看,2012~2015年,中国光伏利用小时数为1423、1342、1235、1133小时,呈每年递减约5%的趋势
然而,中国光伏发展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两方面差距:一是随着发电量的增长,光伏发电大规模并网应用仍未出现妥善的解决方案。中国光伏上网电价政策从2011年起实施,至今已被市场与社会接受;而在配额制方面,主要以政府制定国家或省市各地区的装机计划。截至2015年底,中国、德国、日本、美国四个国家累计装机都超过了20GW.从2011年中国光伏上网电价政策出台开始,中国的国内装机量开始飞速提升。按现在的发展速度,中国光伏发电有可能在2025年前达到平价上网的水平。
中国光伏行业经过多年积累,在全产业链条上,如材料、设备、生产、应用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提升和规模化成就,目前是全球光伏制造业产业化技术应用最广泛、配套能力最完善、价格最具备竞争力的。其次是需要确定必须并网的制度。
装机计划虽然适合我国国情,但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行政手段加大了市场扭曲;二是国外配额制的核心是基于售电侧市场,可以通过价格将光伏建设和消纳成本疏导至消费终端,而装机计划的价格机制更多停留在地方政府与投资者层面,电网需要独自承担消纳成本,自然影响其接纳的积极性。而2015年中国光伏并网发电量虽然增长率很高,但比例仍然微小,仅占总发电量的0.7%。而2013年以后,中国、日本、美国三国成为光伏主要增长区域。然而,德国的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并网并不是没有代价的,2015年德国电价中的可再生能源附加费为6.35欧分/千瓦时(其中2.63欧分分配给太阳能光伏),比2012年提高了75%,这导致德国成为欧盟能源费用第二高的国家,仅仅德国的电力附加费就超过了中国许多地区的电力价格。
与中国相比,德国的可再生能源并网存在几个方面的优势:电网规模相对小,且与欧洲大电网相连;国家面积小,可再生资源禀赋较易预测;分布式占主要比例;有市场化电力市场和电价作为支撑;环境与碳排放等各类约束政策实施较好。2015年,德国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合计为32.5%,超过了其他电源,其中光伏发电比例为6.5%。经过近10年努力,中国已成为最大的光伏制造与光伏应用国。从发电成本上看,按照学习曲线预测,如果以中国2020年1亿~1.5亿千瓦光伏装机的目标进行估算,届时中国西部地区发电成本可降至0.42~0.45元/kWh,东部地区可降至0.60~0.65元/kWh。
前者强调有利润,后者强调有市场,组合起来可以很好地支持光伏的可持续发展。此前中国政府曾对国家电网三令五申必须全额消纳可再生能源发电,然而现实结果不尽如人意。
在目前行业产能过剩压力下,中国光伏组件产量仍处于增长态势,2015的年产量为43GW,内销比例已超40%。二是中国的光伏政策需要改进。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需要保持电价相对稳定与相对低廉,因此,中国需要在电价约束下寻找解决并网问题,比如说储能与分布式结合应用技术。首先需要找到能够并网的方法。经过近十年的快速发展,太阳能光伏不再是全新的概念,光伏发电已成为世界包括中国在内的重要发电品种之一;而且由于太阳能的普遍性和灵活性,未来光伏发电成为世界主流能源的可能性很大。而同期德国光伏发电比例为6.5%且将弃光比限制在1%左右。从十三五开始,中国光伏发展的重中之重是如何解决大规模发电并网。从发电小时数上看,2012~2015年,中国光伏利用小时数为1423、1342、1235、1133小时,呈每年递减约5%的趋势。
2012年中国年装机量为4.5GW,仅次于德国的7.6GW居世界第二位;2013至2015年,中国新增光伏装机10.95GW、10.60GW与15.13GW,增长连续排名世界第一,占全球新增装机的约四分之一。在光伏发电发展上,可以说是世界看中国;中国的光伏市场和光伏政策对世界影响举足轻重。
接下来,政府需要通过电力市场化改革,对各级发电、售电公司引入更市场化的配额机制,通过市场化电价传递环境成本与消纳成本,从制度上更有效地确保光伏并网。从装机规模上,2012年全球光伏累计装机突破100GW,2015年底达到约250GW.2012年以前,以德国、意大利、西班牙三国为代表的欧洲区域是全球光伏发展的核心地区,占全球总装机规模的70%以上。
按照中国2030年之前达到碳排放峰值,且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15%的目标,2020年中国光伏装机总量需要达到100GW,意味着十三五期间光伏装机将保持每年10~15GW的发展速度。从产业规模上看,以光伏组件计,中国一直是最大的生产国,占全球产量约一半。
无论如何,基于中国世界第一的能源与电力消费总量,中国光伏装机都有着极大发展空间。上网电价通过直接标价方式使可再生能源投资者获得可预期的稳定收益,配额制通过政府主导强制电力企业消纳一部分比例的可再生能源。从发电量与发电比例上看,德国已率先实现了光伏发电大规模并网应用。中国光伏产业集中度较高,2014年全球前十大光伏企业中,中国占有6席,且前5名均为中国企业。
对近年来的光伏发电效率下降应引起足够重视,在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大力推进储能技术的发展与储能和分布式结合的应用,抢占储能技术领先位置,早日制定对储能行业的扶持政策以及针对光伏与储能结合的专门补贴政策。2015年中国光伏发电比例为0.7%,弃光比例超过10%,西北部分地区弃光率甚至超过30%。
世界范围内,可再生能源的支持政策主要包括上网电价政策与配额政策。直接影响中国光伏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政府监管不严,居民的不自觉,妄图空手套白狼,获得国家补助等造成了今日的补贴滞留问题。中国光伏补贴的1.0时代是金太阳+建筑一体化阶段,这时期的项目主要是屋顶项目,补贴的主要形式是电站建造初装成本的一次性补贴。
近几年,光伏产业在我国发展起来。2016年1月,财政部组织对2015年2月底前并网项目申报第六批补助目录。2013年7月,国务院为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改进补贴资金管理。补贴资金缺口巨大,国家财政资金来源固定,目前来看,较保守的方法就是等资金缺口补上。
按照规定,光伏电价超出煤电价格的部分需由财政负担;而分布式光伏发电自用后的剩余电量,则按脱硫煤电上网价收购,同时实行每度电0.42元的国家补贴标准,也由国家发放。补贴迟迟不到位,成了光伏人的心病。
初步测算,补助目录外的已投产项目补贴资金需求约为460亿元。光伏人目前最关心的还是补贴什么时候可以到手,小编搜集了各方面信息,给大家提供个参考。
2013年8月,国家发改委在《关于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文件中明确提出了沿用至今的光伏补贴模式,使得光伏进入了全电量的度电补贴时代。为支持产业发展,国家出台了相关的补贴政策,极大地促进了光伏产业的发展。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